爱的教育随笔

时间:2024-08-21 13:07:32
爱的教育随笔

爱的教育随笔

爱的教育随笔1

每天在幼儿园我们都能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得到他们的拥抱,还能听到大家快乐地叫我们“老师”、“美女”等。我们班的孩子会亲切的称我为“爱妈妈”,刚开始还真怪不好意思的,因为年轻的我突然一下子就多出了这么多娃娃,不过久而久之我习惯了,适应了,还确实喜欢上了这个亲切的称呼,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孩子能称我为“爱妈妈”是非常不容易的,你一定有让他“爱”你的理由。

我的宝贝每天都很在意我的笑容和穿着,因为他们都“爱”一个快乐、漂亮的老师。经常有家长悄悄告诉我孩子在家说的小秘密,比如“老师可漂亮了,因为她每天都笑眯眯的”、“妈妈你也穿裙子吧,今天爱妈妈穿了裙子就像白雪公主”、“姜老师是五颜六色的,她的衣服是蓝色的、裤子是白色的、包包是黄色的”……。其实我曾经有一天做过一个小小的试验,整个一个上午我会平静的和他们相处,既不批评他们,也不表扬孩子,没有笑容也不生气,这个上午我的宝贝都没有靠近我的身边,也没有听到他们叫我“爱妈妈”。而下午我会给他们最灿烂的笑容,亲切地和孩子说话,马上孩子便围绕在我身边,快乐地叫我“爱妈妈”。如果你细心去观察,你一定会发现孩子喜欢活泼的老师,喜欢穿着明亮颜色的衣服的老师,喜欢脸上挂着笑容的老师。

当孩子们的“爱妈妈”一定要像小仙女一样有魔力,什么都会,还可以变出很多的东西,如果今天宝宝问你一个问题你说不知道,或者明天他们想听唱歌你又不会,那就一定当不了他们的“爱妈妈”。有一段时间我会在吃饭前教孩子们折纸,有飞机、灯笼、盒子、钢琴等等,他们学得认真而快乐。一个星期后,我们班妞妞的外婆便告诉我妞妞的话“爱妈妈可厉害了,什么都会折,什么都会变”。在班上经常有需要修修补补的地方,桌子角的钉子出来了我们要把它敲进去、磁带卡住了要把它重新卷好、宝宝书撕坏了要帮他们粘好,这些孩子们可都看在眼里了,他们会告诉爸爸妈妈“爱妈妈什么都会修,东西坏了她有魔力把它变好”。

孩子们每天都生活在唱唱跳跳中,如果你每天都给他们带来新鲜的东西,今天可以是一个新歌曲,明天是新舞蹈,后来还有一个小魔术,那你一定能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爱妈妈”。

我当孩子的“爱妈妈”还有一个法宝,就是足够的了解他们。一次,佳佳问我:“老师,你知道我最喜欢吃什么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西瓜呗”。她做出吃惊的表情,大声说:“你真厉害,家里有妈妈知道我最喜欢吃西瓜,幼儿园爱妈妈也知道我喜欢吃西瓜”。你看,就这么简单的问题,其实这些答案家园联系册第一页就写着呢,只要我们认真看看,多和爸爸妈妈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就很容易了,宝宝呢?他们便会觉得自己的老师很伟大、很神奇,什么都知道,然后就变得很崇拜老师了。

说起当孩子的“爱妈妈”,我还真觉得有趣,其实孩子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你细心做好一些工作,给他们留下阳光的形象,他们就会送给你一个美好的称呼――爱妈妈,这是最真心、最大程度的肯定哦。

爱的教育随笔2

还记得,在高中时讲的一篇课文《触龙说赵太后》,和学生一起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心里眼里只有一句话: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那个时候,自己只是一个老师的身份,还没有兼具父母的角色,但确为这句话震撼和打动。

短短一句话,内涵却太深太深。“计深远”,多么富有建设性的一个词,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对孩子的教育从来都是一项宏大的工程 ,一门奇妙的艺术。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只可惜,生活中,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主动或被动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只“母鸡”。更为尴尬的是,大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悖离初衷,变得面目全非时,犹不自知。

细究原因,不过被浮尘沉翳蒙住瞳眸。太多的浮尘牵绊和己身未了心愿,渗透、浸染了教育的本色。

现在的城镇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至多两个。不知何时起 ,人们的生活重心和关注热点,都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

比过孩子的漂亮伶俐,接着比家庭底蕴、学识修养。有了姑娘,羡慕人家小子的皮实好养;有了儿子,又遗憾自家缺少鲜美娇俏的小公主。

不是有一句吗?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孩子教育的成功。孩子教育失败的人生,再丰满也是残缺的。

平常聊天或聚会中,孩子都是大人的一张名片。由彼此或优秀或逊色的孩子,来透视你人生的经纬度。

这些都是外在力量在推波助澜,让你身不由己,深陷泥沼的误区。

还有一种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心魔:给孩子最好的。我们小的时候,物质贫乏,文明滞后,有多少瑰丽绮幻的梦想凭空夭折,成为一生难以遮挽的暗伤。轮到自己养孩子时,常常会把自己残缺的或是期待的,一股脑加诸孩子,两份、三份……甚至N份灼热的心思放在孩子稚嫩的双肩,如何能承受?

我们倾尽所有,我们含辛茹苦,我们灼灼以求,自认为给与了所有最好的。但,从始至终,都是我们自以为。

较量在无声中形成,压力在无形中产生。无辜的孩子,在承重难以负荷时,便形成了家教的暗礁__叛逆。

于是,孩子教育变成家庭生活不能承受之轻。孩子成了一个家庭的全部,荣辱得失全系于此,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洗衣的时候,若是不小心深浅衣物混杂,染了色,恐怕没有人会再穿出门,行走旅途。然而染了色的教育,却在很多家庭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丝毫没有改旗易帜的苗头。

那么,会有人困惑:究竟如何教育孩子才算成功?才算正确?甚至会有人不屑:站着说话不腰疼吧?!

并不是说不以功利,不因一己私愿教育孩子,就要放任自流,不加约束和引导。

如果把教育孩子的境界看成是一座金字塔的话,处在塔顶的父母是在不断修行完善自己,终极目标是把孩子教育成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替代品或者炫耀品。

塔底的父母只是单纯地付出了时间和金钱,而这个层次的家庭教育最容易出现问题,父母会认为自己很辛苦,劳心劳力、付出所有,孩子并没有按自己期待的方向走,或者没有收到预期效果。抱怨、牢骚,恶语相向甚至暴力衍生,结果也是徒劳,要么叛逆到底,挥霍了青春;要么破罐子破摔,一败涂地。

而处在中间的则是思考教育目标,关注问题及原因。普通人能达到这个境界,已属不易。这个层次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通常能认真学习,有着还算不错的成绩,在周遭人群里也有着还算不错的口碑。将来长大了,也应该能独立自主、自食其力。

但若想跻身精英阶层,有所成就,势必还要来一场父母孩子同时纳进的、翻天地覆地革新,由内而外,从父母到孩子的精进与修行。而不是站在自己的世界,踮起脚尖儿,拉长脖子地奉献与给予。

微信圈儿曾经很流行一句话:每个孩子一生下来都是真品,慢慢地就被我们调教成了仿真品,直至成为赝品。

记忆中,很是喜欢根雕艺术,虽不是很懂,但确是很喜欢。和盆景的最大不同是,盆景是主观意志下对自然的最大拘束 ……此处隐藏10405个字……彩笔按同色系排列在一起,彩色笔摆放得非常整齐。

活动点评环节,我特意将诺诺整理的彩笔展示给小朋友看:“这是诺诺整理的彩笔,请大家来说一说,诺诺是怎么整理的?”

小朋友们一个个举手:“诺诺很细心,把彩笔整理得非常整齐!”“诺诺按照颜色规律排列彩笔,所以速度有点慢,但我喜欢诺诺整理的彩笔!”

“是呀,诺诺整理的时候非常认真,有条理,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诺诺整理的速度慢,而要向诺诺学习,把彩笔整理得整齐有规律!”我一边表扬诺诺,一边用眼神看向周周,周周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接着又说:“周周动作麻利,收彩笔速度很快。以后还要像诺诺一样把彩笔收拾得很整齐。”周周笑了。

我也笑了,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动物比赛的故事:沫蝉很小,却是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动物;乌鸦样子很丑、叫声很难听,却是很聪明的动物;老鼠不被人类喜欢,却有上树、打洞及涉水等多种本领……每一种动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总看到别人的缺点,也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第二天,周周又选择了美工区,活动结束的时候,他模仿昨天诺诺的方法将美工区的彩笔一盒一盒整理好,并整齐地摆到了区域橱里:“老师,我向诺诺学习,把彩笔按颜色整理好了!”周周不再告状了!

其实,像周周这样的孩子很多,正是幼儿的这种“自我中心化”的思维特点,使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多了一份计较,少了一份宽容。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引导幼儿在讨论中了解同伴身上的优点并学会欣赏同伴,让孩子们随时感受到被同伴欣赏以及欣赏同伴的喜悦和幸福。

爱的教育随笔15

《爱的教育》是每个家庭必备的好书,是为人子女者,为人父母者,为人师长者一生务必一读的经典著作。该书由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于1886年,书的原名是《Houre》,翻译是"心"。它的英译本是《Heart》,译意也是"心"。儿童文学翻译家叶君健在《爱的教育》代序中说:"心"这个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释,在中外文都是如此。夏丐尊先生说原来就想译成《感情教育》,序言中他还说,在1920xx年,他得到这本书的日译本后,一边读一边流泪。他许愿要译成中文,不光是给孩子们读,让父母和教师都跟他一样,流一些感动的眼泪、惭愧的眼泪,夏先生终于在1920xx年将书译成中文。五四期间,《爱的教育》就被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知名学者作为当时"立达学园"学生们的重点读物,几乎人手一册。当时不少学校教师,也把这本书定为中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

《爱的教育》的副标题是《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学年日记》,通过小学生安利柯三年级的学年日记,歌颂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等做人的优良品德,歌颂了为他人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对弱小和不幸者给予同情、不畏艰难困苦的伟大精神,书中无论哪一章、哪一节,都把"爱"表现得真切动人、淋漓尽致,大至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亲子情、师生情、兄弟情、朋友情……纯真无邪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时时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爱的教育》以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以日记体的形式,由100篇文章组成。全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人公安利柯学年日记(包括作者所见的发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上的各式各样的小故事以及作者安利柯的真实感受);他的父母亲及他的姐姐在他日记上所写下的劝诫性、启发性的文字;10则老师每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感人的小故事(每月例话)。《爱的教育》中描写了那些平凡生活着的但却是真实感人的人物,它以最朴实的语言,讲述着100个与孩子有关的故事,《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等,歌颂了儿童的纯真感情。该书的特色是以孩子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描述了学校孜孜不倦的老师们如何关爱学生们的学习和启发学生们的心灵;描述家庭中父母亲对子女心灵成长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描述可爱单纯的小学生如何在学习和生活的相处中彼此照顾、彼此鼓舞,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书中表露了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培养和塑造儿童爱国爱民爱生活的感情。对于教育来说,除了知识的传承书中还强调了教育所具有的更大的意义,那就是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启发和开导。

"今天开学了,乡间的三个月,梦也似的过去,又回到了这丘林的学校里来了。早晨母亲送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爱的教育——第一章——始业日》。"嘿,安利柯该上4年级了。哎!没几天二年纪的洛佩谛为救一个一年纪同学受伤了。好,我们班从从五百英里外来了个黑肤色孩子,老师说因为远道来的要特别爱这同胞。对,今天是每周例话:少年爱国者……"第一章没读完,我已经深深感受到亲子之情、师生之谊、朋友之恋、祖国之爱……深深感受到爱、关怀、包容、互助、献身……这就是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读完全书,被一个个真实的事件感动着;《爱的教育》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现在我眼前。

在《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日记——"爸爸的护士",讲述的是一个乡下孩子进城探望生病的父亲的故事。在医院里,孩子日夜守护着医生指定给他的爸爸。喂水、喂药,病人每呻吟一声,孩子的心就跟着紧缩一下……可在后来,故事并没有按照我们惯常的想象往下发展,而是发生了一个另人难以预料的转折:就在孩子为自己的"爸爸"担心焦虑时,他的真爸爸突然出现在他眼前,望着要带自己离开的爸爸,孩子这样说:"不,爸爸……他愿意我在他身边,现在他病很重,再忍耐一下吧,我没有勇气离开他……"

就是这句朴素的话语,能让任何一下健谈的、自以为高尚的成年人哑口无言。爱的美德正是我们急不可待的要教到孩子手里的珍宝。那么什么是爱呢?忍不住想要引用圣埃克絮佩里童话中小王子说过的一句放:"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一口水井。"除却各种对爱的术语化很强的解释,我想爱就是这要一口水井,在沙漠中行走,而能够拥有它,不仅仅是自己,也是他人的幸运和的勇气,但水井,却能为我们的前行提供永远的安全和保障,更是成就我们的生命不可或缺的源头。

而更让我们这些自诩为教育者的成人失措的是,尽管爱的表现有很多,真正能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灵魂精髓的那部分却不能强意授予,只有一种力量能有效,那就是——感染。一旦疏忽了这点,爱便失却了成为品格的动力,而沦于虚假和下流。届时,这不仅将成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悲哀,更将是家国之悲哀,同类之不幸。

记得周国平的散文中曾提到过爱的反义词是冷漠,而非其他,感受颇深。对于他人的冷暖、甘苦,乃至生命价值的冷漠,可谓一种令人恐怖的恶疾。而更让人害怕的是它的传播范围是以人类社会为基础的。免疫力稍差,即被感染,而我们的孩子恰恰是最最易感的人群。这样的病菌一旦侵害了他们的灵魂,再要根除,绝非易事。曾有过这样一个报道,大意是说一位小学教师在班里搞调查——如果你发现路边躺着一只受伤的小狗,会怎么办。大部分孩子竟回答用车轧死它,把它踩死……令人不寒而栗!

思之,警之,省之,教育之艰,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爱的教育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